基本功的训练对于学习琵琶演奏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而音阶训练则是基本功训练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俄国钢琴家约瑟夫·列文著文说:“对于音阶学习者必须熟练到这种程度,即凭乎直觉就能用正确的指法弹出各调音阶的任何部分,使许多学习者觉得困难的是:还没有弄熟音阶上的九九表,就得尝试可称音乐上的微积分学或三角学的难题。”对于音阶这个九九表,相当于器乐演奏技术中的一个基本技法。对琵琶的音阶技术的训练,不言而喻也是不能回避的。所不同的是更需要双手的协调性与统一性。音阶掌握的熟练程度是演奏技术的重要标志。
琵琶传统乐曲大都是五声调式,速度大都是中速或慢速。在东西文化不断交叉渗透融合交汇的过程中,琵琶已不再固守自己的传统习惯,较多地吸收了欧洲音乐体系中的精华,在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胜任各类调式作品的能力。现代琵琶按十二平均律音位的设置,拓展和丰富了演奏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教学训练的难度,除了常用的五声音阶之外,还要增添许多各类大、小调音阶教学训练,且速度变化频繁。这说明了音阶的重要性与基础性,没有熟练掌握音阶的技法是不全面的、有缺憾的。
在琵琶的多个音位上(音位与音域不同,不同的音位可以产生相同的音高。),组成几种调式音阶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如果要把这些音阶的练习,达到一种不用大脑去指挥的熟练技巧,却是十分艰苦的事,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就音阶的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音列是构成音阶的音高材料,练好音列与练好音阶差不多是一回事。下面,我以D大调音列为例加以说明。
上行:从倍低音sol到倍高音do。
下行:从倍高音do到倍低音sol。
在训练当中感受并牢记指距与把位。下面上行音列中的部分音来加以说明。
从倍低音sol开始的前四个音:“sollasido”这几个音在相把。其中“sol”是第四弦空弦,“la”是一指,“si”是二指,“do”(低音)是三指;接下来的低音“remifa”三个音在第一把位,也在四弦上,指法与上述“lasido”三个音指法相同,都用一、二、三指(即食、中、无名指),但指距与把位的宽窄都不同。“lasido”比“remifa”指距、把位要宽些。
“remifa”(低音的)“lasi(低音的)do(中音的)”;“remifa”(中音的)这三组音均在第一把位,但弦数不同。“remifa”(低音的)在四弦;“lasi(低音的)do(中音的)”在二弦;“remifa”(中音的)在一弦。指距感相同。
“remifa”(中音的);“remifa”(高音的)均在一弦、指法一样,但把位不同,“remifa”(中音的)在第一把位;“remifa”(高音的);在第三把位。因而指距感不相同。“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是这一音列中指距最宽的。而“lasi(高音的)do(倍高音的)”却是这一音列中指距最窄的。中间各组音均因把位不同指距感也有所不同。每次练习都要认真感受。
仍以上行音列为例。如“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remifa”(低音的);两组音指法、弦数都是一样的。
首先,第一指摁弦弹完“la(倍低音的)”后,用第二指摁弦弹“si”时,第一指可以离相品,也可以轻轻地放在原位,但不可以移位,即垂直将手指抬起,也不可离相品太远。弹“do(低音的)”时,第二指和第一指要求一相同。
“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这一组音弹完后手形不要变,因为下两组音“remifa”(低音的)和“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的指法一样、手形均与“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一样,不过,“remifa”(低音的)在第一把位,需换把。注意换把时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时从一组音换至另一组音,且动作是垂直下行,速度要快(包括右手弹挑动作,右手和左手同时触弦,右手大指、食指手指均是末关节和手臂同时运动,触弦时人指要浅,速度要快,(快弹慢弹动作要一样),多余的动作不要。可运用同样的方法练习之后的各组音。
下行音阶(或音列)的弹奏方法与上行音阶(或音列)的弹奏方法一样。换把时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时从一组音换至另一组音,且动作是垂直上行,每次弹奏时动作要一样,建立技术动作的定形。
在训练当中一定要注意每次弹奏时左右手感觉要一样(包括左手换把;摁弦的位置、力度;过弦;右手触弦位置、角度、力度的动作),经过反复地、多次地练习,获得具有习惯性的、控制自如的技术动作的能力。即从“有意识”的技术动作逐渐过渡到“下意识”的技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