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唱八角鼓

401次浏览 · 由 尼禄 于 2022-02-14 整理

拆唱八角鼓形成于清代中叶。又名“牌子曲拆唱”、“ 八角鼓带小戏”、“牌子戏”。是由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的“岔曲带戏”发展而来。“拆唱”,意即将由一个人演唱的曲目拆开改由二三人至四五人依情节、人物分包赶角演唱。清代俗曲集《霓裳续谱》就收有称为“平岔带戏”的曲词四种: 《青云路通》、《太君有命》、《旷野奇逢》和《沉沉睡》 。

据《霓裳续谱》点订者王廷绍序文所述,当时这种平岔带戏及其他各种时调小曲,是由优童来演唱的,“妙选优童,延老技师为之教授。一曲中之声情度态,口传手画,必极妍尽丽而后出而夸客……红氍匝地,灯回歌扇之光;彩袖迎人,声送明眸之睐。朱缨白纻,与晓风残月争妍,亦所以点染风光,为太平之景色也。”拆唱八角鼓的表演讲究说、学、逗、唱,而其中又以逗哏为最重要。

拆唱八角鼓

从现存的作品看,丑角所用语言的逗哏手法有“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庸俗的“伦理哏”也时有所见。有人认为,拆唱八角鼓中的丑角逗哏,直接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丑角的插科打诨。

清人小说《风月梦》第十三回,有描述道光年间(1821-1850)旗籍子弟在扬州演出拆唱八角鼓的具体情景:“三个人上来,将桌子摆在中间,有一个拿着一担大鼓弦子坐在中间;那一个拿着一面八角鼓站在左首;那一人抄着手站在右边。那坐着的念了几句开场白,说了几句吉祥话,弹起大鼓弦子,左边那人敲动八角鼓。那坐着的唱着京腔,夹着许多笑话。那右首的人说闲话打岔,被坐着的人在颈项里打了多少掌,引得众人呵呵大笑;这叫作斗绠儿(按即“逗哏”)。”上述站在右首的人就是丑角,表演分工是逗哏。

拆唱八角鼓

拆唱八角鼓以三个人分包赶角的表演较多,民国后由于表演双簧的专业艺人大都兼演拆唱八角鼓,遂改成两人演唱,即一个人担任丑角,一个人演其他角色兼三弦伴奏,丑角于舞台上临时作简单装扮。

演出时在唱词中间穿插了很多抓哏逗乐的内容,以活泼气氛。清末民初,拆唱八角鼓开始和各种大鼓、相声、双簧、戏法等技艺同台演出,被统称为什样杂耍。

民国初年以来的著名演员有郭荣山与韩永先、杜贞福与果万林、顾荣甫与尹福来等数档。主要的曲目有《汾河湾》、《小上坟》、《双锁山》、《赵匡胤打枣》、《怯算命》、《胡迪骂阎》、《打灶分家》等。由于曲目较少,趣味格调不高,演唱和表演很少革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衰微,后继无人。

拆唱八角鼓

北京市曲艺团存有1980年徐澣生、蔡源莉据顾荣甫、尹福来演唱记录的《汾河湾》等八段曲词及录音。

涉及乐器

八角鼓(拼音:bā jiǎo gǔ),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猜你喜欢

由 雨童 于 2022-03-21 整理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
阅读全文 >>
由 阿弥 于 2022-03-01 整理
在青州市旗城学校,八角鼓非遗项目传承人赵连聚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并演奏八角鼓《风雨归舟》,匀称的节奏、顿挫的唱腔,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与传承人互动交流中,同学们对八角鼓表现出了极大兴趣,纷纷上手体验,一年级学生在简单熟悉了八角鼓之后,随着八角鼓的节奏现场唱起了《万疆》,带动其他同学们也附和着唱起来。
阅读全文 >>
由 花昼 于 2022-02-14 整理
清代旗籍子弟组织票房演唱八角鼓时,还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简称八角鼓,其曲种包括,清音大鼓、岔曲儿、琴腔儿、腰节儿,马头调、拆唱、相声、古彩戏法等。延至嘉庆、道光年间,又增加了单弦儿、西韵等曲种。
阅读全文 >>
由 黑猫不是喵 于 2022-02-14 整理
在北京传统戏曲长河中,八角鼓是与岔曲、京韵大鼓和单弦等京味艺术齐名的民间艺术,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受现代艺术的冲击,民间曲艺式微,加之后继人才匮乏,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少。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