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尔奈的历史起源

352次浏览 · 由 雾凇 于 2022-02-23 整理

维吾尔族民间的传统苏尔奈,汉族称其为木唢呐。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北疆和东疆各地,尤以南疆最为普遍。

苏尔奈的历史起源

苏尔奈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新疆城克孜尔千佛洞第三十八窟壁画中,上面有伎乐人吹奏苏尔奈的图像。这个石窟群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千佛洞。说明唢呐在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已在西域龟兹(今库车一带)流传。汉文史籍对苏尔奈的记载较晚,始见于明代。王西楼《后道人今乐考证》:“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

明代武将戚继光将其用于军中,《纪效新书·武备志》:“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三才图会》:“唢奈,其形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到了清代,苏尔奈又称金口角, 清《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并用于歌大乐。《清史稿》(卷一一○) 载:“苏尔奈,一名琐㖠,木管,两端饰铜,上敛下哆,形如金口角而小。七孔前出,一孔后出,一孔左出,铜管上设芦哨吹之。”现在唢呐的形制,与史籍所载基本相同。而今日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苏尔奈,则是唢呐的早期形态。

涉及乐器

苏尔奈(拼音:bā lā màn)即新疆唢呐,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唢乃依,又有锁呐、琐奈、锁奈、唢呐等多种译称。俗名喇叭。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猜你喜欢

由 雨童 于 2022-02-23 整理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民族歌舞团管乐演奏家宋保才,有一支朋友送的民间自制苏尔奈,他吹奏时感觉音不准,就拿到北京民族乐器厂请管乐制作家吴仲孚修理。吴大师看到这支来自新疆的管乐,觉得手工做的不仅内径不圆,孔距也不规范,就想在原有外形基础上制作一支新的苏尔奈。
阅读全文 >>
由 晚荣 于 2022-02-23 整理
每逢节日或喜庆场合,由苏尔奈和纳格拉组成的鼓吹乐队,置放于村镇高大的清真寺的顶楼平台上,常见者多由一支苏尔奈、一对纳格拉和一个低音纳格拉(冬巴鼓)组成,在盛大的民族节日里,要用到两支苏尔奈和三对纳格拉。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