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大鼓流传的习俗

299次浏览 · 由 薄暮 于 2022-03-29 整理

烟墩大鼓的流传已很古老,其大鼓风俗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至正月的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每月农历正月时候,按照传统,各村大人、小孩都绷好大鼓集结在一起擂打,到了晚上,村与村之间又互相邀着打大鼓,用晚上最空闲最能体现鼓声的夜空来拼鼓,为了表示友谊,天亮后村与村之间搬出家中的大粽、粉利、腊肉互相祝贺一番,鼓手一般都是村中健壮的男人,有时统一着装,遇到天暖,也有赤膊上阵擂鼓的。元宵节结束,按照风俗怕误了农事是不能擂鼓的了。但当地习惯说法为了尽兴还是打送多一晚延至正月十六日晚才收鼓,场面最热闹,各村把大鼓抬到祠堂或社公、村中晒场上尽情敲打直至天亮,第二天便把大鼓放于屋中板炕或闲至的屋里,待来年再擂鼓。

烟墩大鼓流传的习俗

这种风俗一直很盛行,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打大鼓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一种传说是流传在烟墩南部石瓯山脚下的石堆、凤山等村,从前有一种野兽叫“年”,其性情十分凶猛残忍,出没时常常吃人,当地为了赶走这种凶猛吃人的野兽,便以击鼓把野兽“年”赶走,并用鞭炮一齐驱赶;又据说因大鼓的声音十分雄壮震撼,击鼓超声波发出的神威驱走各种“害虫”,甚至杀死。另一种传说在烟墩北部邓塘、六局一带,相传古时有一位武将出身的将领,十分爱好打大鼓,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绷鼓打,打到正月十六日时,其妻子说:“春天已到,人们都开始做田工了,你怎么不开田工呢?总是以打鼓为乐”,后来这位将军便为当朝皇帝后,认为大鼓是一项对人增强体质、交流友谊的体育活动。为了不误农事又能开展娱乐活动,便把打大鼓定在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日至正月十六日止。这位武将皇帝平生十分爱武术,到后来延伸打大鼓,先扎红腰带,打大鼓有旺(皇)气,期间表演民间武术、舞狮子等,以示平安、祈福、辟邪的一种习俗,擂鼓好年瑞景、五谷丰登大概便从此出了。

烟墩地处两广交界南越与西瓯、骆越人之间的分水岭,省与省之间仅隔一条小山脉,所以明末时在烟墩圩岭顶上设了一个燃放狼烟报警的烽火墩台,战事或有重大之事,村与村之间用鼓声互相联络,防止外敌入侵或猛兽袭击,共同保卫家园。再后来战事少,猛兽没了,便演变成为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发展到现代,打大鼓便成为当地一种过大年或节日喜庆的娱乐活动。一是以纪念先祖的传统而开展擂鼓活动;二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三是节日喜庆活动。增加节庆浓厚的祝福气氛,20世纪集体年代,还用擂大鼓送公粮到公社,庆祝丰收年。有的村还用打大鼓送青年为祖国当兵服役的热闹场面,在当地擂大鼓是隆重喜庆的活动,是一种吉祥、祝福的好兆头。

参考资料
烟墩大鼓

涉及乐器

烟墩大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

猜你喜欢

由 梦昱 于 2022-03-29 整理
烟墩大鼓起源于灵山县的传统打击乐艺术,主要分布在灵山县烟墩镇的邓塘、石堆、长麓等20个村268个自然村庄。
阅读全文 >>
由 Fucui 于 2022-03-29 整理
烟墩大鼓鼓声总体上可分为北边村庄、南边村庄和中间村庄的鼓声。声音也按这三个分布部分划分,分为高、中、低三种音调。
阅读全文 >>
由 烟雨燕双飞 于 2022-03-29 整理
村中长辈早早就吩咐晚辈抬出鼓身擦扫干净,用裁剪好的牛皮将鼓蒙好,于是,新春时节的家乡,便呈现一派“曈曈春日暖,村村鼓声震”欢庆场面。
阅读全文 >>
由 烟雨燕双飞 于 2022-03-29 整理
当时大鼓用于传送战争信号和吼跑野兽,最初用水缸为鼓桶绷上牛皮而成,后来由于水缸易碎,声音韵律差,便演化用段木凿空制成。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