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可以吹奏和声的乐器。
笙的外形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说文》中说:“笙,十三簧,像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凤凰历来都被看成是音乐之鸟,传说黄帝时期的乐师伶伦创造十二音律,就是受到了凤凰之鸣的启示。《说文》中指出笙的外形像“凤之身”,即是把竹管的参差不齐比作凤翼。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中音柔和,低音浑厚,故有“凤鸣之音”的美誉。关于笙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爱好音乐的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只美丽的神鸟(即凤凰),并听到了鸟鸣。她被这动听的声音深深吸引住了,可是神鸟很快就飞走了。
皇后回去之后,始终对神鸟的样子和声音念念不忘,竟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皇帝为了让他开心,就命令天下的能工巧匠制作一种类似神鸟的器物,不久,便有人制作出了这样的器物。
皇后见了大喜,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皇子,因此就把这种器物命名为“笙”,而它吹奏出的音乐就被称为“凤鸣”。
关于笙的起源,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已经非常流行了。由此可知,笙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少在3000多年以前就诞生了。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后,建立了礼乐制度,在很多礼仪场合上,常常以笙为主要的演奏乐器,而其它乐器则只是点缀。
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曾经在他的著作《墨子》中发表过音乐无用的言论,在他看来,一切娱乐活动都是没有必要的,可是他自己却非常喜欢吹笙,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确实非常流行“笙”这种乐器。
笙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被广泛地用于各种音乐之中。直到现在,笙仍然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主要演奏乐器,比如侗族、苗族、彝族等。
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