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在牛背上横笛而吹。这是音乐家贺绿汀童年生活的一个剪影。虽然饱经磨难的童年让他难得有那份闲适的心境。但是在晚上,在乡村寂寞的夜晚,对一个童真少年来说,又怎能拒绝这份悠闲?于是,吹笛成了他童年生活中一份美丽的心思。每天天一擦黑,他在赶牛入圈之后,便拿着一支横笛,来到桥头或打谷场的稻草垛上,面对浩瀚的星空,撮气轻吹。就这样,清远悠扬的笛音,唤起了一个少年美丽烂漫的音乐之梦。
1934年,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中国举办了一场中国钢琴作品的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一举夺得头奖,第一个叩开了中国钢琴音乐通向世界乐坛的大门。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之一。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音韵,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山水田园水墨图景,让人们仿佛看到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的情景。
因为亲身经历过民间的疾苦,贺绿汀生活上一直十分俭朴。在他成名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时,身上依然穿着在当时都显见破旧、有些地方连肉都露出来了的衣衫。就是在自己女儿的眼里,他怎么也不像一位作曲大家,但他始终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年,解放日报出画刊,需要借用贺绿汀亲自画的一幅素描。贺绿汀的女儿用报纸把镜框包好,要找一段塑料绳子包扎,却苦无觅处。这时,贺绿汀不慌不忙地拉开了写字台的抽屉,就像拿出他心爱的乐谱一样,拿出了保存着的一段几尺长的塑料绳子。
贺绿汀视音乐为自己的生命。1940年春天,他在重庆收集到了不可多得的20多本钢琴谱,从重庆取谱乘船返校的途中,船覆人翻。贺绿汀靠了他的好水性,才幸免于难。回到岸上后,他的衣裳湿透了,尽管站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但他一直坚持到将那包湿漉漉的乐谱捞上来后,才十分珍重地抱着它走回了学校。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他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随岁月沉浮跌宕起伏。他配乐作曲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电影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游击队之歌》更是充满民族活力,让人百听不厌。
生活的苦难和磨砺,成就了贺绿汀。贺绿汀呢,则用他《牧童短笛》一样别致明了清新的人生,不懈不怠地放牧着他的民间风格,放牧着他的行云流水,放牧着他的美丽向往,放牧着他不朽的民族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