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弹拨弦鸣乐器。苗语称三弦。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等滇、桂、黔三省交界的广大苗族地区。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深受苗族青年喜爱。
传统的苗族三弦,多为民间自制自用,故规格尺寸很不一致。常见者琴身全长70厘米~80厘米,它由共鸣筒(琴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
圆筒形,多使用一段质地较坚硬的原木挖凿而成,民间常用当地生长的红椿木或青杠木制作,琴筒长13.5厘米~14厘米,筒身中腰稍粗,两端略细,筒口外径14厘米、内径12厘米、筒壁厚1厘米,筒前口多胶以泡桐木薄板为面板,板厚0.5厘米,也有少数琴筒前口蒙以蛇皮或羊皮,筒后口不设音窗,为敞口,在近筒前口一端的筒壁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
共同使用一根红椿木、青杠木或火果木等较坚硬的杂木制作,其长度与琴身全长相同。琴头长20厘米,上部扁而宽,呈铲形向后稍弯曲,正面刻有几何形纹饰或民族图案,也有上部向前弯曲者;下部呈方形柱状体,中间开有通底弦槽,槽长9厘米、槽宽1.5厘米,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二右一)。
多用纹理细密、材质坚硬的木头、铁力木或檀木制作,呈圆锥形,轴长11厘米~12厘米,轴顶最大直径2.5厘米,轴体表面刻有直条瓣纹。
竹制或木制,呈长桥形,置于琴筒的面板或皮膜中央。
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
苗族三弦除琴头正面刻有图饰外,它还多在琴筒的前后刻绘出两圈富有民族风格的环形图饰,也有的图案装饰遍布筒体四周。在弦槽和尾柱之间,系有一条彩色绸布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