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首箜篌构造及演奏特点

240次浏览 · 由 钟离 于 2022-02-15 整理

凤首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其琴身恰似一叶小舟,加之向上弯曲的琴颈,犹如一张多弦的猎弓。

凤首箜篌构造及演奏特点

船形共鸣箱用质地坚硬沉重的木料掏空制成,琴箱长60厘米~80厘米,以68厘米长的最为多见。

其上蒙有一块窄而长的鹿皮(染为红色),皮面中央置有一个条形木板,它起着上系琴弦、并将琴弦振动下传到皮面的双重作用。琴弦另一端用红丝绳拴于弯曲的琴颈上,并有红丝穗下垂,上下移动拴弦的丝绳,可以调节音高。

“项有轸”、“项有绦”、“颈有轸”即指此而言。古时最早的凤首箜篌,只张有五至七条藤丝弦,流行于南部山区;公元8世纪前后,增为十三或十四弦,用于宫廷音乐;如今流传的凤首箜篌多为九弦、十三弦或十六弦。

演奏时坐姿,将琴置于特制的琴架或木凳上,双手抱弹,左、右手拇指、食指均可弹拨琴弦发音。

用于不同音乐时,定弦也有所不同,比如骠国乐的十三弦凤首箜篌的常用定弦为:c、e、f、g、b、c1、e1、f1、g1、b1、c2、d2、f2。压紧琴弦一端可使弦音升高,以得到所需的音。可演奏单音、双音、三音、颤音和波音等,止音则用手掌或中指。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

涉及乐器

凤首箜篌(拼音:fèng shǒu kōng hóu)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凤首箜篌在东南亚地区也被称为“桑柯”,在清代被称为“总稿机”。多用于宫廷礼乐,在民间较为罕见,一度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