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姿抒写多彩民族文化

161次浏览 · 由 默妍 于 2022-03-10 整理

恩施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长河下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宣恩古称“蛮夷”之地,是“夷歌巴舞”的发源地和流传地区之一,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的典型文化代表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一张靓丽的名片。由于环境地理、文化差异等原因,对于它的叫法也有所不同,调鼓、猴鼓、苗鼓等等。

用舞姿抒写多彩民族文化

关于猴儿鼓的起源充满着一定的神奇色彩,相传在很久以前,苗区有一座古庙,猴子进庙偷吃供果,无意间碰响苗鼓,开始时被吓到了,后来在一敲一响间竟然不知不觉爱上了鼓,并随着鼓声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猴子打鼓起舞这一场景恰巧被一小伙看见,觉得甚是有趣,便偷学猴子打鼓的全部过程。回到寨里后,青年就根据猴子大鼓跳跃的动作变换成各种舞蹈动作,教给寨里的苗民。大家觉得这种鼓点新奇好看,富有动态美感,便都学会了这种打法。因为这种打法是模仿猴子的动作,苗民们称之为“猴儿鼓”,并作为他们在还大牛愿这个重要节日时进行“踩鼓”仪式中的一种祭祀舞蹈,一直流传到现在。

用舞姿抒写多彩民族文化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其余的人随鼓点节奏的变化群体而舞,动作轻快敏捷、活泼有趣,让人看得目不转睛,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舞蹈动作多以猴子为灵感来源,汲取猴子纵跳灵活的特点,结合武术中的点、打、拍、敲等手法,模仿猴儿敏捷、机灵、好动的特点,做出各种动作。

用舞姿抒写多彩民族文化

表演的常用道具有大鼓、鼓槌和鼓架,音乐采用鼓点伴奏。其主要舞蹈动作既有猴儿戏鼓、听鼓、拖鼓、倒爬树、偷供果等动作,同时还有带着人们务农生活气息的动作如插秧、挖土、打谷、推磨、梳头、纺纱等等。表演者时而击打鼓边,时而击打鼓面,其鼓声悦耳,响彻山谷,有着直冲云霄的气势。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强,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戏剧情节,让人眼前一亮。

用舞姿抒写多彩民族文化

传统猴儿鼓,表演者为男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女子猴儿鼓舞。“猴儿鼓”讲究形神兼备,生动逼真,步伐轻快有力,为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瑰宝。猴儿鼓打法,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多年以来,猴儿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人们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加强对它的传承与保护,使之逐步成为一种纯民族性的娱乐舞种,在欢乐的海洋中获得新生,散发着新的魅力。

涉及乐器

苗族猴鼓(拼音:Miáozú hóu gǔ),苗语称干那,是苗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称花鼓。旧时巫师用时曾诬称“蛮鼓”。流行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区。猴鼓用于苗族吃牛盛会、正月游春和赶秋节等节日和群众娱乐等场合,场面活泼热烈。

猜你喜欢

由 袁城 于 2022-03-10 整理
猴儿鼓在湘西时代相传。据说,苗山有一座古庙,一群猴儿进庙偷吃供果,一猴无意中碰响了菩萨前的一面神鼓,“咚”的一声,惊得群猴乱窜乱爬。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