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不仅声音美妙,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
嵇康在他的《琴赋》中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远而听之,若鸾凤和鸣戏雲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嗟姣妙以弘丽,何变態之无穷。”
古代文人多善琴,尤其是诗人与文学大家,由于他们对琴曲有深刻的理解,留下了诸多咏琴的诗、文名篇。如李白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濬弹琴》)的诗句,展现了蜀僧高超的琴艺,我们仿佛听到了演奏者手下的“潑剌”声,犹如千山万壑松涛滚滚。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诗中写道:“……嗟予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傍。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颖师的弹奏,把古琴独奏曲的艺术表现与音乐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
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云:“……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古琴弹奏,其音乐表现力为什么能如此丰富而感人?若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古琴自身具备有泛音、散音和按音,而这三种音的音色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琴曲弹奏时,三种不同的音色时而变化出现,不仅给人以清新之感,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旋律曲调的音乐表现力。
其二、古琴的有效振动弦长较长,约为113公分左右,且弦下无柱。琴曲演奏时,吟、猱、绰、注、逗、撞、滚、拂、应合、跌宕等等,手下无碍,可以随心所欲,从而达到把作曲者的创操之意,哀乐忧喜,充分地表现出来。
其三、古人在作曲记谱时,是把乐句中的每个音,用左右手的哪个指法来弹奏,都记写的清清楚楚。如中指的“勾”和“剔”,“勾”是半肉半甲声,音色会显得润而坚实;“剔”是纯甲声,音色会显得清而明亮。作曲者可以从古琴极为丰富的几百个指法谱字中,任意选取,用来表达此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知音者从琴曲弹奏中,不难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意在流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