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悠扬,宛若游丝;琴声舒缓,宛若绸缎;琴声低沉,宛若古钟。
挑选古琴的优劣,音色是最高判断准则,因此各朝各代的琴家都对古琴的挑选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最早对琴的音质之美进行论述的是嵇康的《琴赋》,其中说道:“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就指出优质的琴音要具备“逸”、“清”、“庳”、“鸣”的特点。
到宋代,崔遵度又提出“清”、“和” 、“静”、“远”四字来表现琴音的特质。范仲淹在《与唐处士书》中记述了这件事,文中说道:“某尝游于(崔遵度)门下,一日请曰:‘琴何为是?’公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某拜而退,思而释曰:‘清厉而弗静,其失也躁;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nìng)。弗躁弗佞,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欤?’”
再到明代,冷谦首次提出了“四善”“九德”之说,其中“四善”即苍、松、脆、滑;“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此论见于冷谦的《太古遗音·琴有九德》,文中如是说:
“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冷谦《太古遗音》)
意思是说,好琴的标准为“轻、松、脆、滑”,而这个说法是由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提出的,并谓之为“四善”。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冷谦《太古遗音》)
“古”的基本意思是说琴音须清浊适中,与“和”的意思比较接近。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琴音既要醇和冲淡、没有躁急的火气,又要有鲜明的精神气息。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冷谦《太古遗音》)
此处的“透”,既是衡量旧琴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新琴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经过漫长的时光后,琴材中的胶质和漆都已干透,琴音才能畅通无阻。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冷谦《太古遗音》)
这里的“静”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净”,即没有飒音。这就需要斫琴者有良好的工艺水平,特别是面板要平净,弧度要精确。
“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冷谦《太古遗音》)
“润”是“枯”、“燥”的反义词,能长久保持“润”的品质,也需要极高的斫琴工艺。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冷谦《太古遗音》)
“圆”是指一根弦上声音的圆通,即同一根弦上每个按音之间的声音都是匀和的,而非有的音透,有的音不透,有的音位有飒音,有的音位无飒音。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冷谦《太古遗音》)
琴音要像风吹铜铃发出的清脆之声,“清”是与“浊”、“浑”相对的,也就是要求琴音清晰灵动,不可以含糊浑浊。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冷谦《太古遗音》)
“匀”是要求琴的散音、按音、泛音以及七根弦之间所有声音分布平均。
“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冷谦《太古遗音》)
就是说弹奏之时,发出的声音要前后统一,音量音色自始至终都不改变,且好琴应是越弹越好听。
现如今,“琴有九德”之说流传极为广泛,大家在挑选古琴之时,都会依照这个标准来定夺,但由于木质的不同、斫琴工艺的不同等各方面问题,九德具备的琴其实是很少的,一般的古琴能有静、透、圆、润、清、匀就算是难得的好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