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以绒扣拧麻花的方式来改变长度以拉动琴弦,以此来改变琴弦音高进而达到调音目的的乐器。
这种方式原始而有效,充分体现了我国先民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智慧。
一般来说,一张古琴上好弦后。当琴弦达到正常使用音高时(古人没有标准音高的概念,适合自己的音高和琴弦松紧度就是合适的音高,所谓正常音高)。
如果蝇头位置过于靠前,甚至伸出岳山,琴弦的振动在传递到琴体时会有很大的衰减,琴音会发哑且音量减小。
当蝇头位置过分靠后甚至翻到岳山后面时,一方面琴弦容易被岳山的棱角磨断,一方面因为绒扣过于拧紧后内部反作用力过大,琴轸容易打滑,而且难拧。
古人使用丝弦为主,且古代的蚕丝绒扣亦容易损坏,所以弹琴人多会简单的处理古琴所遇到的问题。
古人学琴,师傅多会先教学生如何搓绒扣、穿琴轸、打蝇头、绑弦,而后再学操缦。
今天一则服务互助更加容易,二则钢弦加尼龙绒扣也确实非常稳定,好像很多琴馆的老师都做不来这些事情了(个人技能的退化被社会协作取代,所谓递弱代偿)。
所以这里主要讲一讲琴轸的小问题如何处理,做些小普及工作。
1. 一种情况是把音往低调拧的动,往高调拧不动。这种情况往往是绒扣已经达到拧紧的极限了,需要重新上弦。
注意重新上弦时顺便观察一下绒扣的长度是否需要调整,一般来说,绒扣完全松弛时的长度应该正好在岳山的前端(弹琴人左手方向)边沿为宜。
如果绒扣放的过长,当蝇头回到岳山中央时,绒扣已经处于很紧的状态了,难紧易松。
2. 如果两个方向均不好拧,可以这样试试:将琴尾端戳在地上竖起。然后用牙签一头沾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等都可)少许,在琴轸和轸池的接缝处上一点油(由于虹吸和重力的作用,油会自己渗入)。通过植物油的润滑,琴轸过于难拧的情况会有明显缓解。
1. 现象和原理同上面的第一种情况,是绒扣本身已经达到调节极限而造成的打滑。此种方式根除还是需要重新上弦,并要检查绒扣完全松弛时的长度是否过长了。
2. 第二种情况是琴轸和轸池之间的摩擦力过小,摩擦面磨的太光滑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弄点粉笔末或松香末撒在轸池和琴轸的摩擦面上,如果是木质琴轸,可以稍微侧掰一下琴轸,使其和轸池之间翘起一个缝隙撒少许松香粉或粉笔末。
如果是玉质琴轸,可要小心点,边缘容易弄碎,最好松弦后处理。
另外一种方法比较麻烦,可以松弦后,用小刀在轸池和琴轸的摩擦处刻些子母线,类似于轮胎表面的处理,来增加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