琤尼的构造

112次浏览 · 由 迦夜 于 2022-02-15 整理

琤尼,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琤”是数字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击打、拉奏等的统称。

琤尼的构造

琤尼形制古朴,由共鸣箱、岳山、弦轴、琴柱、琴弦琴弓等部分构成。

共鸣箱

即为琴身,呈卧式半圆形中空体,它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面板为半圆的拱形,用桐木制作,多使用当地所产的泡桐木,将一整段原木从中破为两半,以半边原木掏空内腔,雕凿成半管状的圆槽,凸面刨光成为半圆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制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和一个弯月形大孔,两孔相对。面板和底板胶合后,两端通透,不设音窗。琴箱长60厘米~70厘米、底宽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 .5厘米。

岳山

在距琴面两端5.5厘米~8厘米处,分别设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制作,呈半圆形条状,底部与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宽1.4厘米~1.6厘米。

弦轴

在琴首与岳山之间,等距竖向排列七个弦轴,弦轴使用柚木等质地较硬、纹理细密的木材制成,当地多用壮语称作“肥外”的木料制作,轴体为圆锥形,轴柄多呈球状。

琴柱

也称琴马,用壮语称作“卜柚”的木料制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制作,外形呈秦汉古币状或人字形,柱的上端开有小孔,琴弦穿过其孔并支弦于琴面上,七个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

琴弦

张七条琴弦,最早使用棕丝或马尾搓成,后用羊的肠衣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弦一端缠于弦轴上,另一端穿过弦孔,缚弦于弦孔内侧的小木棍上,或弦头在孔内侧打结,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钻孔系弦的。

琴弓

竹片或细竹作弓杆,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杆长50厘米。

涉及乐器

琤尼(拼音:chēng ní)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 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