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盘铃声声绕山岗》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44次浏览 · 由 南丘 于 2022-03-09 整理

该作品有感于汶川地震后因受灾而全面重建的羌寨,作品通过舞蹈造型、舞台调度、演员流动等形式表现出羌族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建、图腾等元素,同时将传统羌族伴奏乐器“盘铃”作为舞蹈道具首次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将“盘铃”的声和形与羌族舞蹈“跨”的特色协调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羌族舞蹈语言,使得浓厚的羌族文化贯穿作品始终。该作品展现了汶川地震后羌族人民安定和谐的美好生活景象。

涉及乐器

盘铃(拼音:pán líng),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厘米~6厘米,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厘米~16厘米,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涉及资讯

由 小埋 于 2022-02-09 整理
盘铃,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阅读全文 >>
由 青鸟 于 2022-02-09 整理
演奏时,手执铃柄、铃口朝上摇奏,使铃舌碰击铃壁而发音,音色清朗、脆亮,并具有女性柔和、纤细的特征。
阅读全文 >>